脱贫攻坚初告捷 乡村振兴再出发
—— 金城江区脱贫摘帽系列报道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在自治区发布金城江区退出贫困序列公告后,金城江区委书记覃生贤第一时间在微信工作群留言:即使脱贫摘帽,也不能松一口气,大家要一鼓作气,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努力。
“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赶考’永远在路上。”覃生贤说,经过3年多努力,金城江区3000多名扶贫干部驻村真扶贫、夜访察民情、规划谋产业,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实现了整区脱贫摘帽的目标。
“欲成事,贵有恒。”覃生贤介绍,金城江区仍有极少部分群众尚未脱贫,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驻村工作队不撤不走,一刻也不能懈怠”。
7月6日,适逢周末,盛夏的阵雨时断时续,却挡不住游客的脚步。“鱼戏莲叶间,人在画中游”,牙洞村人不曾想过,昔日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蔗的土地,不仅变成了370多亩荷塘,更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牙洞村位于九圩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17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屯,全村466户1683人,2015年底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36人。虽然是非贫困村,但牙洞村的贫困发生率仍高达14%。
得益于脱贫攻坚战,以前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特色产业的牙洞村,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标杆村”。2018年底,牙洞村共有50户191人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6%。
吕惠群是金城江区税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17年1月,单位领导找到已经49岁的吕惠群,希望她能到牙洞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吕惠群欣然应下。驻村工作期间,吕惠群结合当地实际,引进企业投资,同时发动和引导贫困户合作入股,于2018年4月建设近100亩集中连片荷塘,并在塘内投放鲫鱼、草鱼、泥鳅等约20万尾。
如今,连片荷塘扩大到了370多亩,打造成为以“立体农业”为主的特色生态游、乡村游,游客接踵而至,特色农产品、“农家乐”成了群众主要的增收渠道。
“最近还在联系一些公司,打算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融合当地山水岩溶、漂流等资源,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尽管金城江区已整区脱贫摘帽,脱贫攻坚任务看似“没那么重了”,吕惠群还是没闲下来。“脱贫后,还有乡村振兴。我还要继续带领群众,把产业发展壮大,走上产业兴村、产业富民之路。”
没有因“摘帽”而懈怠的,不只有帮扶干部,已脱贫的群众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金城江区通过搭建一个文艺平台、组织一次图片展示、发送一组手机信息、举办一类趣味活动、印制一张挂历、开展一轮感恩教育的“六个一”载体,开展以“宣政策 感党恩 促和谐”为主题的扶贫政策和工作成效大宣传活动,让群众“知党恩、感党恩、颂党绩、跟党走”。
“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五圩镇三境村的卢素萍感慨万千。雨露计划和女企业家协会资助的3000元助学金,帮她解决了儿子上大学的难题;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和740株产业苗木扶持,让她种下了7亩砂糖橘、10亩百香果;丈夫到南丹一家企业打工,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政府帮一把,自己要努力,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卢素萍说。
而在河池镇易地扶贫安置点,虽然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的还贷日期日益临近,覃万明却没有丝毫的紧张。“经营了3年时间,手头也有了一些积蓄,还贷没问题。”2016年6月,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覃万明用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在河池镇易地扶贫安置点附近开了一间作坊,夫妻俩一起酿酒。
2017年,覃万明从河池镇梅岭村肯田屯搬进了安置区,经营作坊就更方便了。“现在月收入有3000多元,儿子也上了大学,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不仅体现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自主脱贫上,日益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更是给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金城江区128个行政村全部通四级水泥路(或沥青路),20户以上的自然屯通屯级砂石路以上达100%,屯级道路硬化率达99.56%;有安全饮水达标率为100%,有住房保障率为99.1%,有基本公共服务达100%。
失能或半失能者给予补充医疗救助,有致富能力者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易地搬迁……3年多来,金城江区1301户5228名易地搬迁群众全部搬进新房,3794户群众完成危房改造,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5.76%,住院报销比例达91.28%,“送教上门”让重度残障儿童在家就能享受义务教育。
“脱贫攻坚初告捷,给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覃生贤表示,金城江区将把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巨大能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脱贫富民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让农业更兴、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