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不收材料押金,同时还发方格蔟半成品给我们,我们在家只需完成插芯这道工序就能计件得钱。”近日,当了39年农民的宜州区祥贝乡深度贫困村拉托村群众韦海芳喜滋滋地说,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家比在广东务工的丈夫先一步变成了“股东”。
据了解,像韦海芳这样的“股东”,在祥贝乡还有很多。今年以来,祥贝乡积极鼓励动员在外经商的大户回乡办厂经营,并创新“股份+月薪”的产业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
今年5月,拥有20年蚕业经商经验的韦宏星回拉托村投资250万元办蚕具厂,采取“能人出资+贫困户主动入股+集体林地征地补偿款入股”方式,并通过聘请贫困户到厂里打工和发半成品回家生产两种模式进行帮扶。目前,已辐射60户贫困户,贫困户月增收1500元至3000元。此外,预计蚕具厂年纯利润60万元,给贫困户按2%的股份分红,入股的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集体资金按20%股份分红,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
“股份+月薪”的模式,给贫困户吃了一颗定心丸。群众拥有“股东”和“工人”两种身份,获得多少分红直接取决于自己生产了多少产品,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积极努力发展生产。
拉托村的产业模式,在祥贝乡并不是个例。该乡里洞村也办起了小蚕共育基地,当地贫困户也当上了“股东”。该基地分两期建设,共投资80万元,其中有20户贫困户以资金或土地折算的方式入股,同时,该基地还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每户贫困户月均增收2000余元。
目前,祥贝乡已探索出“乡村旅游+资产收益分红”“特色种植+资产收益分红”“土地入股+资产收益分红”等不同类型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2015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户4753人,贫困发生率23.5%,目前贫困发生率已降至7.67%。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