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生产无障碍改造等措施
宜州近三千残疾人实现脱贫
“2018年,仅养蚕一项就有6万多元收入。此外,我还种甘蔗、养鱼,家庭年收入能达到7万元。”梁福添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蚕房的无障碍改造帮了很大的忙,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入。
近年来,宜州区通过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持项目、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工程、“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扶残助学项目等助残项目,使3065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2759名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据悉,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以种桑养蚕为切入点,紧紧抓住这一主导产业优势,以“公司+农户”方式,并首创残疾人生产无障碍改造精准帮扶模式,在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该区同德乡六桥村六桥屯残疾人梁福添夫妇都是残疾人,2015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为其提供技术培训和物资支援,使梁福添在当年种桑9亩,养蚕1.5张,全年养蚕收入4.5万元,顺利实现脱贫。2017年,梁福添扩建了蚕房,并在政府的帮助下安装了自动上蔟机等养蚕设施,养蚕收入稳步提高,年收入达到6.5万元。
同时,该区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持续扶持300户贫困残疾户发展养蚕和竹鼠养殖业,每户连续两年每年获得1400元的物资,并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为42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居家无障碍改造工程,每户补助4000元;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完成对1148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托养服务资助,每人补贴1500元;实施残疾人创业扶持项目,扶持80名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每人扶持资金5000元;资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360人。
此外,该区开展“党建+扶贫”工作模式,发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民生项目积极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发动全区党员结对帮扶750名劳动能力较强、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残疾人生产致富,每户资助1000元。该区还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聋儿语训、脑瘫训练等为重点,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让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2016年以来,该区共投入50.8万元开展残疾人种桑养蚕、水果种植,以及养蜂、养竹鼠、盲人按摩等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30期,培训残疾人987人,让残疾人通过掌握的培训技能实现脱贫。
同时,该区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考核机关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管理进行年终考评,与各单位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截至目前,该区共有122家企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获得就业的残疾人稳定实现脱贫。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