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环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让贫困人口“搬”出幸福生活

毛南山乡70年巨变 —— 易地扶贫搬迁篇

幸福生活“搬”出来

从3个多小时到30分钟,全家移居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爱新村移民安置点后,葛现路的回家路愈发轻松。

“过去一家人全在农村老家,我在县城打工,回趟家要坐摩托车再走路。虽说是同在一个县,回去一趟却折腾得很。现在一家人团聚,别提多高兴了。”

起初,易地扶贫搬迁被葛现路视作无奈之举,如今却成为他们一家的转折点。

在环江,更多的“葛现路”过上了“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敢为人先,率先实施“有土安置”搬迁,在环江8个乡镇先后建立21个移民安置场(点),安置了都安、大化、东兰等县大石山区贫困群众5.96万人,有效解决了“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贫困人口下山安居、温饱问题。

2012年起,环江县又在大安乡实施整乡推进“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双轨并行的扶贫生态移民“双土安置”模式,安置可爱旧村140户470多人。如今,该模式在我市各乡镇得到推广,并成为全广西乃至全国的典范。

目前,该县以县城区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毛南家园安置区、城西安置区为主,已安置4033户16331人;乡(镇)安置点7个,安置329户1529人。截至2019年3月底,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60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如今,该县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无奈之举

搬出去闯试试看

从环江县城出发,车行3个小时,才能抵达葛现路的老家——大安乡可爱旧村。

“原先这个村子一共住有140户人家,零星分散在大石山区35个自然屯。全村470多人只有100多亩耕地,九分石头一分土。”可爱新村党支部书记谭福勇告诉记者。

“沿山的碎石路是2012年修通的。之前是机耕路,崎岖难走,还存在安全隐患。”大安乡党委书记袁雄宇说。

缺水缺地路不通,资源更是匮乏,是村民们难致富的最大根源。长期以来,当地人依靠种玉米、红薯维持基本生活,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还面临着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致富难等“九难”问题。

“我们一家7口人,总共才有1亩多地,饭吃都不饱,根本无法谈发展养殖。”葛现路说。

转机出现在2012年。“那时候乡里下来干部到我家,说要搞易地扶贫搬迁,由政府出资,在乡政府附近一带集中建安置点,鼓励我们全家搬出大山,创造新生活。”葛现路说。

言辞恳切,道理显而易见。葛现路心动了,但家里其他人很是疑虑,“在这山里虽然富不起,但也饿不死。可到了新的地方我们能干什么,吃喝怎么保障?”

“村民们虽然都有些心动,但这样那样的顾虑放不下来。”谭福勇说。当时,针对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乡、县两级干部走家串户讲解政策排忧解难,才使村民们放下思想顾虑。

“留下来没有出路,搬出去闯试试看。”最终,可爱村140户提交了申请,在政府帮扶下,其中81户330余人搬迁至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的才平村久怀屯可爱新村,另有59户搬迁至县城区。

现实生活

比预想中好太多

干净整洁的小区,72平方米的楼房,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这就是莫冬永现在的家。

“现实生活,比预想中的好太多。”莫冬永很满足现在的生活。她说:“老家的土地、林地、房屋还是我们的,种粮补贴等都打进银行卡里。更高兴的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自己分到土地种植了红心香柚,小孩上学不需要再寄宿,还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莫冬永从大山里搬迁出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是该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一个缩影。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该县坚持县城、乡镇集中安置为主,村级分散安置为补,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移民搬迁项目从“移民新村”向“移民新城”迈进。

城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和毛南家园安置区,是环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安置区群众来自全县12个乡镇145个行政村。目前,两个安置区共有4033户1.63万人入住。据悉,像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县还有7个。

“没想到一大把年纪了,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初的决定真是对了。”城西安置区搬迁户韦正平感慨。

同样感慨的,还有从龙岩乡搬来的莫华练:“以前交通不便,上学难、看病难。现在家旁边就是学校、卫生室,一切便利,还能在家门口做工。”

吃住不愁

还能发展可致富

据悉,“十三五”期间,环江县建档立卡搬迁户17860人(计划调整后任务数)。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该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治理有效模式,着力构建“党建联抓、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自治联建,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六联一带”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刚来到这里,有事都不知道找谁,是社区党支部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城西安置区住户席长任说。移民安置区通过党建联抓,强化党组织在扶贫搬迁“前中后”全程管理服务,增进邻里感情,凝聚共建合力,群众办事有了主心骨。

移民群众有了新家,稳定下来后,就要使他们有发展、可致富。为此,该县大力实施“两园双基双带”产业联扶。通过创建扶贫产业园和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油茶)产业园,创建“三特”水果基地和“油茶+中草药基地”,采取“企业+公司+基地+搬迁户”和“林场+公司+产业园+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易地搬迁脱贫户每户每年可从“两园”中申请自主创业扶持资金3000元(未脱贫户1500元/年),可连续申请5年。同时,让搬迁群众“三地”(耕地、林地、宅基地)进行土地流转,建设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长效发展、收入稳定增加。

不仅如此,环江就业联创“扶贫车间、扶贫商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后续扶持服务机制,无疑是移民群众的福音。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粤桂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为移民群众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并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向“技能型”就业。

2019年4月,城西安置区和毛南家园安置区扶贫车间建成以后,覃林云第一时间报了名。

覃林云是明伦镇豪洞村贫困户,原先只能靠丈夫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一度生活窘迫。“如今,我在扶贫车间加工电器配件,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解决了全家老小的基本生活费。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可以积攒下来,基本生活不用愁了。”覃林云说。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