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才忠一家5口在县城家中吃晚饭。廖光福 摄
吴才忠的儿子吴梓豪(前右一)在课堂上听课。廖光福 摄
吴才忠的妻子庞水娣(右一)在公司生产线上工作。廖光福 摄
11月6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吴才忠和妻子庞水娣在生产线上作业。
当天中午,吴才忠与妻子在公司食堂里一起吃饭。“在这里上班,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吴才忠说。如今,他过上城里人上下班的生活,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36岁的仫佬族青年吴才忠,一家5口一起住在罗城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仫佬家园”安置区内。
据吴才忠介绍,他老家住在罗城县四把镇棉花村下岩屯,那里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家人挤在破旧的泥砖房里,靠仅有的1.38亩石花地维持生活。为了改变家庭贫困面貌,2004年,20岁出头的吴才忠选择南下广东务工,期间认识了广东姑娘庞水娣,并结为夫妻。
“刚来到他家,心理落差比较大,毕竟我老家条件比这里好多了,只能认命吧。”庞水娣说。2012年7月,为了办理结婚手续,庞水娣第一次来到吴才忠家,眼前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面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家人的现状,她和吴才忠结婚后不久,又南下广东,继续外出务工的生活。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罗城县计划总投资8.21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仫佬家园、凤凰寨、老乡家园及宝坛乡新农贸市场安置点等4个安置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41户12368人。作为贫困户的吴才忠,毅然报名申请搬迁。
“我们只花1万元,就住上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给了我们山里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吴才忠高兴地说。2018年6月,他们一家搬进了新居。
在罗城易地扶贫安置区,政府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还通过招商引资,在安置区内创建了5家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的工作岗位。于是,吴才忠夫妻俩便从广东回到罗城县城,在安置区内找到了工作,结束了他们在外务工的漂泊生涯。如今,吴才忠夫妻俩在公司上班,7岁的儿子在罗城·深圳实验小学读书,4岁的女儿在城区幼儿园上学。
“离家近,既方便照顾老人,又方便教育小孩。从此,我的小孩不再是缺少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了。我感到很开心。”庞水娣说出了心里话,“要是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的两个小孩也许要跟我们到广东务工的地方,去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上学,生活负担要比现在重得多。”
“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我们大山里的贫困户挪穷窝、拔穷根、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努力劳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吴才忠对未来充满信心。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