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首页 > 金城江 > 文章页

确保金城江区脱贫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持续增收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脱贫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金城江区于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不返贫、让脱贫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一项重大课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经过充分研究讨论,认为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建立健全“十大长效机制”。

一、金城江区脱贫攻坚现状

金城江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底确定贫困村48个,占农村128个行政村(社区)的37.5%。2016年初经过精准识别,未脱贫贫困户8291户29503人,全区贫困发生率为13.7%,全区信息系统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63户42720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金城江区坚持精准发力,创新脱贫措施,脱贫摘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落实、成效明显。2018年高质量完成整县脱贫摘帽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2.64%。脱贫摘帽后,只有有效解决全区4.27万建档立卡人口的持续增收问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制约持续增收因素

通过调研了解到,金城江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要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生产发展条件落后。金城江区地形复杂、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严重,生产发展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靠天吃饭”导致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

(二)产业发展不够牢固。脱贫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缺乏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一些脱贫产业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够,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脱贫产业单一、规模小,加之受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户持续增收困难。

(三)致富技能掌握不够。有些贫困群众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思想相对保守,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生产经营技能缺乏、发展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自身致富能力较弱。

(四)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贫困地区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如全区能带动5000人以上致富发展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

(五)致贫原因相对复杂。由于缺乏适宜发展的土地资源,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多种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较多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对于财政收入不高的后发达、后发展地区政府而言,任务重、困难多。

三、对策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所谓“可持续性”,就是强调真扶贫、长久脱贫的问题,这是衡量扶贫措施是否落到实处的一道硬杠杠。笔者认为,要更加注重在以下十个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着眼贯彻不动摇,建立健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坚定信心、走准路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统揽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督促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措施,坚决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建立督查工作机制,每季度开展督查,对落实情况好的通报表扬,对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严肃处理。

(二)着眼党建不放松,建立健全党建引领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班子建设,始终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长效化。建强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从严抓好干部监督管理,坚持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检验干部,在脱贫攻坚等重要战场上发现培养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大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富能力。深化“党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村级集体经济”等机制,增强党建引领助推发展的能力。

(三)着眼精准不懈怠,建立健全常委负责长效机制。坚决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建立健全区委常委(含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负责长效机制。区委常委包抓乡镇,对脱贫攻坚包干负责,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压实处级领导的挂点责任、部门的指导责任、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落实责任、村级的实施责任,形成合力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做到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四)着眼造血不停歇,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核桃、糖料蔗、肉牛等“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扩大产业项目覆盖面。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构建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每个乡镇打造一个重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党员精准脱贫示范户和脱贫奔小康示范户,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五)着眼联动不减弱,建立健全集体经济长效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的作用,组织、协调、督促、指导乡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多种联营机制,探索“产业型、股份合作型”等新路子,通过光伏发电、入股企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建立结对联帮机制,通过后盾单位、非公企业与贫困村“结对联帮”,引导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入股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六)着眼扶持不迟疑,建立健全壮大龙头长效机制。健全产业扶持政策,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要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严格落实各项降本减负政策,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突出补链延链精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七)着眼联结不松懈,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实施“旅游+扶贫”,坚持“农旅结合、携手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施“培训+扶贫”,围绕“扶贫先扶智”工作思路,通过“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两个平台、提供三个保障”工作机制,让更多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施“电商+扶贫”,以“一张农家饭票”和“一个扶贫鸡蛋”两个小农产品为切入点,建立区、乡、村、中心户四级电商扶贫服务网络,不断放大小农产品的扶贫功能。

(八)着眼后续不改变,建立健全易安发展长效机制。把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资金精准落实到点到户,建立健全有产业覆盖、有就业岗位、有稳定收入、享受扶持政策的长效机制。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区,引导移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收入来源。搞活市场、建好商铺,扶持搬迁群众自主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配送等服务业,创收增收。

(九)着眼预警不降级,建立健全返贫防控长效机制。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篮子”保险产品,发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扩大患病就医政府兜底保障,健全完善村级卫生室,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切实让贫困患者省钱、省事、省心。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

(十)着眼管护不脱节,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公路道路、给水排污、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作者系中共金城江区委书记)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