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首页 > 宜州 > 文章页

宜州“乍飞拉”让山货飞到城市餐桌

探索推广“消费扶贫”新模式

宜州“乍飞拉”让山货飞到城市餐桌

近年来,宜州区积极探索推广“消费扶贫”新模式,大力培育“乍飞拉”消费扶贫品牌,让小山村走出大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拓渠道,让山货走出大山进万家。打通“供应链”,通过政企联动,整合刘三姐镇乍洞、飞高、拉甫、岩田、谷洞5个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宜州区乍飞拉农副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对贫困村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动贫困地区构建市场化的产销购对接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供销机制,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规模以上电商企业28家,引进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平台10余家,电商扶贫小店210多家,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万多元。打通“销售路”,创新“线上+线下+农户”模式,利用“乍飞拉”电商服务中心平台,开启线上商城,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供给群和销售群,拓宽农产品销路;实施“党旗领航·消费扶贫”行动,依托机关单位、企业工会打开渠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通过购买贫困村屯生产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以党建促扶贫消费,以消费扶贫打通产业帮扶、群众增收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有56个企业、单位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多种方式,春节预约土鸡订单5万只,采购特色农副产品订单约100万元,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

提品质,让山货摇身一变成网红。建车间,促销费。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当地闲置的校舍建起了扶贫车间,把贫困户家的农特产品统一收集到扶贫车间,线上线下销售贫困群众生产的百香果、土鸡、土猪等有机绿色农副产品,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增强贫困户增收的“造血”功能。目前,该区的消费扶贫车间已在刘三姐、三岔、福龙等多个乡镇“开花结果”,仅刘三姐镇扶贫车间就已为贫困户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月人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建基地,带穷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村+基地”的合作模式,联合宜州龙洲岛山庄企业及刘三姐镇乍洞村、飞高村、拉甫村、谷洞村、岩田村等贫困村,建立“乍飞拉”生态养殖基地,助推扶贫产品规模化。目前,已整合资金100万元,建立2个土鸡养殖场,养殖土鸡2万只,每个月可出栏3000只土鸡。

创品牌,让山货脱胎换骨变大咖。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三品一标”,合力打造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本土特色农产品辨识度。引导各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土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经验做法,推介农产品品牌。2019年8月举办的“乍飞拉”品牌消费扶贫促销活动现场,仅在土鸡销售点,“乍飞拉”土鸡订单就有430单1100多只,销售额超7.7万元。实施“党建+品牌产业”工程,打造党建示范品牌产业基地,力推消费扶贫模式。以刘三姐镇为试点,通过实施扶贫产品品牌策略,培育推广消费扶贫品牌“乍飞拉”,利用新媒体推广培育打造消费扶贫网红品牌。“乍飞拉”于2019年8月被广西电子商务行业大会授予“广西电商网红品牌奖”,成为河池市唯一获此奖项的消费扶贫品牌。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