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八桂春来早。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广西日报社再次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开展2020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全区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昂扬奋进的浓厚氛围。
编辑记者首先奔赴全区14个设区市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进展及成效。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栏目,刊发相关报道,敬请垂注。
1月7日,作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老年协会的一员,吴俊鸿罕见地参加了集体活动。几个老伙计调笑,老吴这是老树要发新芽了。“以后活动我都来。”吴俊鸿笑着回应,“柚子树发了‘新芽’,我就闲下来了。”
68岁的吴俊鸿从未像今年这般轻松。1995年,罗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龙岸镇天宝村租用土地1200多亩,成立果场种植沙田柚,当时还是县木材公司职工的吴俊鸿成了场长。
县里将黄金、天河、四把等乡镇49户250多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进场,精壮劳动力成为果场工人。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扶贫模式。在产果期前,工人每人每月200元,产果后按销售收入分红。移民谢章枝说:“大家一看有奔头,都没日没夜地干。”靠着在果场的收入,她将两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其他移民群众的日子也大有改善。果场的规模发展到2080亩,成功注册了“罗城金玉柚”商标,成为国内少有的连片且统一管护的沙田柚生产基地。
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也逐渐出现。吴俊鸿说,关键是后续扶持不够,缺资金、缺技术,导致果品不佳,影响了销路。每年一到收果季节,吴俊鸿就操碎了心。2015年,近100万公斤柚子烂在了地里。
举步维艰之际,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县里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拿出解决方案,创建全新的金玉柚生态扶贫示范区。
2017年,该县引进俊宏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邀请自治区林业局专家前来指导下,解决了技术问题。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村集体经济”模式,吸纳了龙岸镇8个村的村集体经济资金共410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
有了技术和资金,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果树剪枝等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相继应用,果树重新焕发生机。2018年,产量达到180多万公斤,比往年多了100万公斤,2019年达到了260多万公斤。更可喜的是,品质有了显著提升,糖度从10%提升到13%。
在各界人士的关怀下,示范区的金玉柚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知名度暴增。加上公司的专业营销,2019年的果是边采边卖,销售一空。同年12月,示范区通过公示,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
产业活起来,带富了一方百姓。示范区创新管理模式,将果园分片承包给19户群众,其中6户是贫困户,除了每株每月护理费3元,还按利润的30%分红。榕山村贫困群众路代富承包护理1030株果树,他说:“每月固定工资3090元,2018年分红2.5万元;2019年的还在算,肯定超过3万元。”
示范区先后与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420人签订劳务服务协议,年支付劳务费400多万元,直接带动120户贫困户480人脱贫。
走进仫佬山乡,群众种植管护油茶、核桃、水果、桑蚕等产业场景随处可见。罗城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融合、示范带动、品牌打造等精准措施,全县种植业发展到260万亩,带动近8万贫困群众增收。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