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肥料,你除草,桑树还嫩,要慢点弄,莫要伤到它们……”近日,在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大安屯的桑树地里,兰应克夫妇正忙着护理桑树,妻子李运英不时提醒他要注意脚下。
现年51岁的兰应克瘦高精干,朴素健谈。当知晓笔者的来意后,他开始显得有些局促,继而侃侃而谈。
砖厂打工难为继
1992年,兰应克在宜山职业高中毕业后,不甘心赋闲在家,便跑到当地的一个制砖厂打工。在砖厂里,他算是个文化人,做的是会计工作,属于白领一族。
除了日常开支,年轻的兰应克挺节俭,工作之余和朋友们到染织厂等地玩耍,一来二去,认识了罗城籍姑娘李运英,两人一见钟情。几年后,两人领了结婚证,组成了家庭。
有了大女儿后,李运英回到大安屯务农,兰应克则辗转在宜州城区和北牙乡的砖厂继续打工养家糊口,这样困窘的境地一直延续到2005年。
兰应克抱着“求人不如求己,打工不如创业”的想法返回大安屯,决心用辛勤的双手在田地里创造出美好生活。
“人蚕共室”渡难关
2005年,宜州桑蚕业方兴未艾。当时,兰应克种着三四亩田地,只能勉强解决温饱,他寻思:何不试着养蚕创收?
说事容易做事难。兰应克一家六口挤在仅有100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4个房间,只剩下30多平方米的大厅可以利用。
“每批蚕喂到三龄蚕后,全部晾在大厅里,人都没法插脚,两个女儿也没地方玩耍,吃饭都得搬到外面去吃。”在这样的困境下,妻子每个月的药费开销还得需要两三百块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勤劳肯钻研的兰应克一边种桑养蚕,一边利用农闲在村里帮人家做泥水工,赚些小钱补贴家用。
到了2010年,有了一定养蚕基础的兰应克租了村小学的两间瓦房养蚕,还建起了百余平方米的蚕房,自此以后,一家人才摆脱了“人蚕共室”的困境。天道酬勤,兰应克家里养的蚕成活率很高,每年养蚕收入加上他打零工挣的钱,一家的温饱虽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桑蚕织就致富梦
还在城区打工的时候,兰应克就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拼命赚钱养家,给妻子治病的同时,对女儿的学习一刻也不敢放松。
2016年大女儿考上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小女儿考上西北民族大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得保证足够供给,加上妻子有病在身,经常看医买药,家庭经济显得捉襟见肘。
“2015年,我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感觉很没有脸面啊,我想尽快发家致富摘掉这顶帽子。”面对“贫困”二字,要强的兰应克下定决心在种桑养蚕方面好好干,打一个翻身仗。
桑园不够大,就开荒;田地不够种,就租种;蚕房不够宽,就建新……几年下来,兰应克想方设法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在德胜镇政府及有关帮扶单位的扶持下,他在房顶用钢棚搭建了100多平方米的蚕房,完善了省力化养蚕器械的配置。桑园从当初的4亩扩大到10多亩,每批能养两三张蚕,收入从当初每年的三四千元提高到四五万元,增加了10多倍。
大安屯有80多户人家,养蚕户70多户,兰应克种桑养蚕算是比较早的,他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过硬的技术,让其他蚕农很是佩服。
“养蚕的消毒、喂蚕、密度等等这些技术是很讲究的,我们看到兰应克养蚕养得好,经常到他家请教,他都一一教会我们。”邻居何美说,兰应克养蚕很有一套,存活率高,大伙在购买桑苗、蚕种、农药等方面临时出现资金短缺时,他也热心帮忙解决。
2017年,经过认定,兰应克一家如愿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今,他家住房也进行了装修,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还买了两部摩托车,家庭经济收入稳定发展。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