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东兰:“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困的帽子必须摘”

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为脱贫攻坚凝神铸魂?东兰以“快乐事业莫如攻坚”激励豪情,立下“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困的帽子必须摘”的誓言,激发了全县人民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的坚定信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河池市东兰县充分利用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用活用足用好红色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东兰:“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困的帽子必须摘”

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东兰脱贫攻坚凝神铸魂。东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用活红色基因

为脱贫攻坚凝神铸魂

东兰红色基因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从明朝时期东兰韦虎臣一家四代抗倭卫国,到近代人民英模韦拔群为救国救民舍生取义,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深深注入了东兰人民的血液中。革命战争年代,东兰有9000多名革命志士参加了红军、赤卫队和地方游击队,1600多人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东兰县用红色基因铸魂,以“快乐事业莫如攻坚”激励豪情,立下“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困的帽子必须摘”的誓言,激发了全县人民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的坚定信心。

红色精神让老区群众心更齐。在三弄瑶族乡深洞村,一条13公里的通屯山路即将建成。开通这条路确实不容易,陡峭的悬崖和大块的山石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东兰县武装部和当地群众硬是在半山腰挖出路来。村民韦红苏说:“想想当年拔哥闹革命,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用好红色品牌

为脱贫攻坚夯基蓄能

东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红七军和人民英雄韦拔群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仅登记在册的东兰县革命烈士就有2266人,居广西之首。

红色,赋予了东兰永恒的底色。为唤醒红色记忆,激活红色基因,自2009年以来,东兰县先后举办了纪念韦拔群同志诞辰115周年和120周年活动,纪念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同志诞辰100周年等活动。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全县投入35亿元,相继建设了东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壮乡英雄文化园、壮乡将军纪念馆,实施了通村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系列民生工程,使老区有底蕴、有奔头。东兰镇仁义村村民韦冬梅,仅一年就从贫困户变成养殖大户,年养猪200多头、养羊100多头。仁义村是韦杰中将的故乡,为推动该村振兴发展,东兰县统筹资金实施了仁义村到县城的13公里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等民生项目。

近年来,东兰县为巩固老区红色品牌,突出“红色东兰,绿色崛起”工作思路,围绕 “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长寿、黑色物产”五大品牌优势,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等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贫困人口“人均一头黑山猪、一亩核桃、一亩板栗”的“三个一”产业工程,初步形成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核桃、板栗、山茶油、桑蚕、富硒米、东兰乌鸡、黑山猪等优势绿色扶贫产业,全县种植油茶20.9万亩、板栗32.5万亩、核桃28.9万亩,乌鸡养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56%。

东兰:“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困的帽子必须摘”

东兰县充分利用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节点,在列宁岩、烈士红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教育活动。

用足红色资源

为脱贫攻坚助力加速

东兰县境内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众多,被称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为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东兰县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造了韦拔群纪念馆、壮乡英雄文化园,修缮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其中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纪念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故居等5处红色旅游景点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第一批名录,并整合提升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一条41公里长的“红军路”,把东兰武篆镇、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牺牲地、巴马西山乡连接起来,这是东兰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时筹资5300万元扩建的,成为沿线5万多名群众的“致富路”。

脱贫,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东兰突出“老区品牌”, 打造“红色文化+山水+长寿生态”全域旅游,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在红水河第一湾景区,当地能人覃美芳创办旅游公司,为游客提供垂钓、露营、竹排漂流等服务,公司安排20个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2017年,东兰被评为“全国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典范县”,成功入围“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201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9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4.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3%、37.12%,实现旅游扶助脱贫3767人。

扫一扫,关注

“广西招商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的广西招商信息内容